|专注教师招聘考试培训

专注教师招聘

您当前位置:尚佰教育 >专业知识 > 体育 > 体育考前秘籍基础理论知识常考点汇总

体育考前秘籍基础理论知识常考点汇总

2016年11月23日 尚佰教育 http://www.shangbaiedu.com/ 来源:广东省教师招聘网

基础理论知识常考点汇总

第一章  体育教学内容及方法(非常重要)

概念:体育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卫生保健基本知识各种运动动作

第一节  体育教学大纲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1、 教育性原则

2、 实用性去趣味性原则

3、 符合学生生理特征的原则

4、 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原则

5、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6、 统一性与灵活性原则

7、 教材内容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的原则

二、中小学校体育教材的分布与特点

(一)小学教材的内容特点:

1、体育与卫生保健常识

2、游戏

3、基本活动

4、韵律活动和舞蹈

5、基本体操

6、小球类

7、民族民间体育

(二)中学体育教材内容特点

1、体育基本理论知识

2、跑、跳跃、投掷

3、体操

4、球类

5、发展身体素质练习

6、韵律体操和舞蹈

三、动作的要素

构成一个完整动作的7个要素:

1、 身体姿势

2、 动作轨迹

3、 动作时间

4、 动作的速率

5、 动作的速度

6、 动作的力量

7、 动作的节奏

四、运动动作的分类及运用

1、按发展不同的基本活动技能分类

2、按发展不同的身体素质分类

3、按发展人体的各个不同解剖部位分类

4、按身体练习本身不同的技术结构分类

第二节  体育教学的指导法

定义:体育教学方法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途径和手段。语言、运动动作、器材设备是体育教学的三个主要因素。

一、语言法

1、定义:是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

2、主要形式:讲解、口令和指示、口头评定成绩、口头汇报和自我暗示

讲解包括:直陈法、分段发、概要法、侧重法、对比法、提问法、联系法

二、直观法

1、定义: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借助听觉、视觉、和肌肉本体感觉等感觉器官感知动作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2、主要形式:动作示范、教具和模型的演示、电影和电视录像以及条件诱导等。

3、动作示范的种类:正面示范、镜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

为了显示动作的左右距离,采用正面示范;为了显示动作的前后部位,采用侧面示范;对方向、路线变化比较复杂的动作,可采用背面示范;对于一些简单动作,为了便于教师领做、学生模仿则可采用镜面示范。

总之,要使所要观察动作的面与学生的队列面成平行,学生的视线与动作示范面尽可能按近垂直,使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

4、示范的要求:

(1) 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

(2) 示范要求

(3) 示范要利于学生的观察

(4) 示范要与讲解相结合

动作示范是作用于视觉器官的直观方式,易于收到感知动作形象的效果。生动形象的讲解则是通过语言作用于听觉器官的直观方式,可准确指示动作技术的内在联系。实践证明,把两者结合运用所获得的感知效果比单独运用要好。

结合的方式:有先讲解后示范,先示范后讲解,边示范边讲解等。应随动作的性质、对象的水平而有所不同。

第三节  体育教学的练习法与教育法

体育教学中的练习法是指根据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通过身体和思维活动对动作进行反复练习的一种方法。

练习法种类:

一、 重复法

二、 变换法

三、 持续法

四、 间歇法

五、 游戏法

六、 比赛法

七、 循环练习法

教育法: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四项教育发展个性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方法有:说服法、榜样法、评比法、表扬法和批评法。

 

心血管系统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客观题)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

血管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动脉是运送血离心的血管;

静脉是运送血回心的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且互相连成网状,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物质在此进行交换。

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功能(客观题)是,将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和呼吸系统吸人的氧气运送至体内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促其新陈代谢;并将其代谢产物送至肾、肺、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也由心血管系统运送至相应的靶器官,实现机体的体液性调节。心血管系对保持内环境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和防御机能等起重要作用。同时,心血管系统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血液由心室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最后又返回心房。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血液循环。依循环途径不同,可分为循环于心和周身之间的体循环和循环于心和肺之间的肺循环。二考者心的左、右房室口互相连续,同步进行。

1.体循环 当心室收缩时,含氧、营养物质较多的动脉血,自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其分支运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除外),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使鲜红的动脉血变成暗红的静脉血;静脉血再汇入各级静脉,经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其特点是流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器官,并将其代谢产物经静脉运回心脏,故又称大循环。

2.肺循环 全身返回心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由右心室射人肺动脉,经其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富含氧的动脉血,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其特点是流程短,只通过肺。故又称小循环。

二、心动周期与心率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率是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正常人安静时,心率约在60100/分之间。心率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的生理状况,心率都不相同。

每一心动周期心脏射血一次,它开始于两侧心房收缩,称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时心房内压升高,将其中血液挤人心室,而使心房容积缩小。心房收缩结束后即舒张,房内压下降,与此同时心室开始收缩。

三、心输出量与心指数

心输出量一般是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在同一时期左心与右心接纳回流的血量大致相等,输出的血量也大致相等。

心输出量是以个体为单位计算的,身材矮小的人和身材高大的人,新陈代谢水平并不相等,因此,用心输出量的绝对值作为指标进行不同个体间心脏功能的比较是不全面的。

实验表明,人体静息时的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成正比。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中等身材的成年人体表面积为1617平方米,安静和空腹情况下心输出量约为56/分,故心指数约为3035Lmin·m2(升/·每平方米)。安静或空腹情况下的心指数称为静息心指数,是分析比较不同个体心脏功能的常用评定指标。

四、血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

动脉血压是在有足够量的血液充满血管的前提下,由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和大动脉弹性的协同作用产生的。

五、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动脉血压的形成主要是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心室射血对动脉血压的影响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左心室射人主动脉的血量,即每分输出量或每搏输出量。另外,动脉血压的形成又与外周阻力密切相关。因此,凡是能影响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动脉血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循环系统的血液充盈程度,也能影响动脉血压。影响动脉血压的各种因素如下:

1.心脏每搏输出量

在正常情况下,动脉因有足够的血液充盈而饱满,管壁有一定的张力。由于外周阻力的存在,当心室收缩时,射入主动脉的血液只有一部分流至外周血管,另一部分贮存于主动脉和大动脉中,所以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张力增大。每搏输出量越多,则贮存在主动脉和大动脉中的血量也越多,管壁所受的张力也越大,收缩期血压的升高也就越明显。

2.心率

如果心率加快,而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都没有变化时,由于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液也就减少,所以心舒期末,贮存于大动脉中的血液就多,舒张期血压也就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则舒张压减低,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

如果搏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时,心舒期中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动脉中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外周阻力增加时,收缩期血压也升高,收缩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由于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明显,所以脉压变小。反之,当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的降低比收缩压的降低更为明显,故脉压加大。可见,在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也就是有减小脉压的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但老年时,由于动脉管壁中的弹力纤维变性,主动脉和大动脉口径变大,容量也增大,而可扩张性和弹性变小,作为弹性贮器的作用减弱,因此老年人动脉血压的波动(即脉压)较青年人大。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足够地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在正常机体内,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相适应,血管系统的充盈情况变化不大。但在失血时,循环血量减少,此时如果血管容量改变不大,则体循环平均压必将降低,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显著降低。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而血管容量大大增加,也会造成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

六、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促使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的长期性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窦性心动徐缓

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低至40-60次/分,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这是由于控制心脏话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的结果。窦性心动徐缓是可逆的,即使安静心率已降到40次/分的优秀运动员,停止训练多年后,有些人的心率也可恢复接近到正常值。

一般认为,运动员的窦性心动徐缓是经过长期训练后心功能改善的良好反应,故可将窦性心动徐缓作为判断训练程度的参考指标。

2.运动性心脏增大

研究发现,运动训练可使心脏增人,运动性心脏增大与病理性增大在功能上是有极显著差别的。病理性增大的心脏扩张、松弛,收缩时射血能力弱,心力贮备低,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下降,不能承受哪怕是轻微的体力负荷。而运动性增大的心脏,外形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其重量一般不超过500克。因此,运动性心脏增大是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应。

近年来运动员超声心动图的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性心脏增大对不同性质的运动训练具有专一性反应。例如,以静力及力量性运动为主的投掷、摔跤和举重运动员心脏的运动性增大是以心肌增厚为主;而游泳和长跑等耐力性运动员的心脏增大却以心室腔增大为主,也有报道心肌厚度也增加,但心腔内半径与心壁厚之比维持在正常范围。

3.心血管机能改善

经常从事运动的运动员与正常人相比,在运动时运动员的每搏输出量从安静时的100ml增加到179ml,每分输出量可高达35L。无训练者的每搏输出量只能从安静的71ml增加到113ml,每分输出量只能提高到22L,运动员每搏输出量的增加是心脏对训练的适应。

第二章 运动系统

一、骨  

活体骨是一种有生命的器官。它具有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特点,其内部在不断地更新再建。受损时有很强的修复、再生能力。骨按照一定的规律连接起来就形成了骨骼。骨骼对确立人的身材和体型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人体的随意运动有重大的作用。

1.骨的形态

骨的形态  人体骨的形状各式各样,大体可归纳为五类:即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籽骨。

1)长骨  多呈长管状,可分为中部稍细的骨体(或称骨干)和两端膨大的骺。骺可增大关节面,有分散震动的作用。

2)短骨   一般近似立方体。多成群分布于手腕和足踩部,使其运动灵活,且能承受重压。

3)扁骨  呈薄而坚固的板状。面积较大,主要构成腔壁,对腔内器官起保护作用。如脑颅骨和肩胛骨等。

4)不规则骨  形状不规则,主要分布于躯干骨(如椎骨)、髋骨和颅骨等处。有些不规则骨的内部中空,称含气骨。如上颌骨、额骨等、发音起共鸣作用,并可减轻骨的重量。

5)籽骨  包在肌腱内的小骨,称为籽骨。如髌骨。

籽骨的作用主要有三点:①减少摩擦,保护肌控。②改变肌肉牵引方向。③增大力臂,提高肌肉做功和肢体运动速度。

2.骨的分类  成年人全身共有206块骨,根据其存在的部位,可分为头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1)头颅骨 共有29块,其中有颅骨23块(脑颅骨8块,面颅骨15块),听小骨6块。

2)躯干骨中有椎骨26块,肋骨12对,胸骨1块,共有51块。

3)四肢骨  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躯干骨和四肢骨共有177块,这177块骨直接参与各种躯体运动。

3.骨的功能

1)骨与骨相连结,构成人体的支架、支持人体的重量。

2)骨形成体腔的框架,容纳和保护重要器官,如颅腔、胸腔和盆腔等。

3)骨的外面都有肌肉附着,成为人体各种机械运动的杠杆。

4)骨松质中和骨髓腔内的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5)骨还是钙和磷的储备仓库。钙离子与肌肉的收缩有关,在血中要保持一定的浓度。血中钙与骨中钙不断地进行交换。磷是神经组织的重要成分,同时与ATP的形成有关。

4.体育运动对骨的影响

人体长期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使骨密质增厚,骨径变粗,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骨小梁的排列更加有规律,骨小梁增粗。

体育锻炼使骨的血液循环加强,改善了骨的营养,骨的新陈代谢也随之加强。所以,在形态结构方面发生良好的变化,使骨变得更加粗壮坚固,在抗压、抗弯曲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均有提高。但是,如果停止运动,骨质就会退化。人到老年,由于运动不足,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易骨折。

5.少年儿童的骨的特性及运动训练注意事项

儿童少年软骨成分较多,水分和有机物质(骨胶元)多,无机盐(磷酸钙、碳酸钙)少,骨密质较差,骨富于弹性而坚固不足,不易完全骨折而易于发生弯曲和变形。随着年龄增长,骨的无机盐增多、水分减少、坚固性增强而韧性减低,直到2025岁骨化完成后,骨不再生长,身高也不再增长,但骨的内部构造仍在变化。下肢骨在1617岁以后骨化迅速,而脊柱椎体到20—22岁才完成骨化。常用骨龄作为选材的指标,通常以腕骨的骨龄来预测身高,作为运动员选材根据之一。

针对儿童的骨的特点,所以训练时一定要注意一下几点:

1)主要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注意身体的全面训练

3)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应注意负荷的重量

4)注意练习场地的选择

5)注意预防“骺软骨病”的发生

6)适当营养

二、肌  

1.肌肉的物理特性

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这种特性成为伸展性。

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这种特性称为弹性。

虽然骨骼肌具有伸展性和弹性,但肌肉的伸展程度和所受外力或负荷并不呈线性关系,而是当外力和负荷逐渐增大时,其长度增加幅度逐渐降低。

而且,当外力后负荷取消后肌肉的长度也不是立即恢复。这种现象是由于骨骼肌在被拉长或回缩时肌浆内各分子间的摩擦力造成的。

骨骼肌还具有粘滞性。粘滞性是由于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相互磨擦作用所产生的。可见骨骼肌不是一个完整的弹性体,而是一个粘弹性体。骨骼肌的物理特性受温度影响。

当温度下降时,肌浆内各分子间的摩擦力加大,肌肉的粘滞性增加,伸展性和弹性下降;当温度升高时,肌肉粘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加。在运动实践中,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使肌肉温度升高,降低粘滞性,提高肌肉伸展性和弹性,有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

2.肌肉的初长度

肌肉两端肌腱之间的长度,一般是指在肌肉没有收缩和舒张时的长度。

3.静力工作

肌肉的起止点位置相对固定,肌肉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的收缩形式,称静力工作。

4.动力工作

肌肉工作时产生的力,使环节的运动发生变化,肌肉的长度缩短或变长,收缩强度也发生变化,称为肌肉的动力工作。

5.肌纤维的种类(非常重要)

研究证明,人的骨胳肌是由红肌和白肌两类纤维组成的。

不同的人体中两种肌纤维的数量亦不相同,或以白肌纤维为主,或以红肌纤维为主。就一个人来说,两种肌纤维数量上的比例是不会改变的,即使通过训练也不会改变。但通过训练,红、白肌纤维的体积可以增加。从肌纤维体积大小来看,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主要是红肌纤维增大,白肌纤维几乎不变;力量性项目的运动员白肌纤维变化显著,红肌纤维交化很少,速度性项目的运动员,两种肌纤维体积部有增加,但白肌纤维增粗较多。

红肌纤维与白肌纤维的对比

 

横纹

直径

肌红蛋白

反应

收缩力

疲劳

红肌纤维

较差

迟缓

不易

白肌纤维

显著

较大

 

三、骨连结

骨与骨借结缔组织、软骨组织及骨组织相连。根据连结的方式,可以把全身骨连结分为两大类,即无腔隙连结和有腔隙的骨连结(关节)。

展开